【教育專訪】深信實踐與理論結合學生最得益 前IVE院長:掌握技能也要培養同理心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2/12/15 12:23

最後更新: 2022/12/15 12:25

分享:

分享:

梁美智(右三)參加上月底舉行的第三屆「教育的未來」香港及大灣區論壇,由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主辦。(受訪者提供)

生涯規劃是近年本地中小學生的「必修課」,名號相當宏大,就像是整個人生的計劃書。有人會嘲諷讓小學生規劃人生是揠苗助長,甚或是局限了孩子的可能性,但就像「我的志願」可以改變,規劃也非定案,預早設想,總好過事到臨頭,才茫無頭緒,就像前IVE院長梁美智。

「那個年代沒有生涯規劃,讀完書、甚至是讀完大學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甚麼。」梁美智笑言曾有學生開她玩笑:「他說:『Miss,我都唔明點解你會揀做老師嘅!』不過我又很開心,而且很感恩自己走進了教育這一行。」在香港大學讀社會科學的梁美智,畢業後卻感茫然。「因為只學了知識,卻沒有技能,不覺得自己可以勝任甚麼理想的工作。當時知道有位師姐去了英國讀秘書,自己工作一段時間,儲夠了錢,便也學師姐那樣,去英國倫敦讀秘書!」

到埗不久後,她接觸到更為專業的秘書工種:「公司秘書,現在說出來大家都知道是甚麼,但在當時的香港而言,則是相當新的職業。」讀畢課程的她順利找到工作,聘書竟是來自香港的理工學院。「Hong Kong Polytechnic那時正在擴充,在英國請人,我就加入了他們的Department of Accountancy。」

說起當年仍未升格為大學的理工歲月,梁美智充滿驕傲:「當年Polytechnic的Department of Accountancy就像少林寺,大家都身懷十八般武藝,當年的學生現在不少已在大學擔當要職。」作為開拓者一分子的她,其時努力為學院課程取得專業認證,而學生的成功就是最好的滿足感。

參與見證IVE成立

在理工除教學外,梁美智參與了不少課程發展與專業認證相關的工作,讓她後來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(IVE)前身的香港科技學院中大展所長。「當時政府希望將所有Sub-degree Programme(專上教育課程)統統編進一個新的學院,VTC(職業訓練局)接了這個任務,將旗下的香港工業學院和香港科技學院合併,便成了現在的IVE。」

梁美智對於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模式早有想法,很大程度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。「當年教書沒有現在那麼嚴格,很多人教書前都未有教育文憑,我也是。自己教了幾年後發覺還是不行,便去中大讀回教育文憑,算得上是邊學邊做。當時我開始覺得,『邊學邊做』就是未來教育的重要方向。」

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關注於和平、教育、多元等議題。(受訪者提供)

深信實踐與理論結合

從加入職業訓練局至參與香港科技學院的籌辦工作,再到見證IVE的成長,並先後出任IVE摩理臣山分校及屯門分校的院長,梁美智直言能夠找到一份令自己有機會發揮所長的事業很幸運。「當年畢業後並沒甚麼就業輔導,自己對前路也感到迷惘,後來遇到機會能嘗試教育工作,發覺有挑戰性之餘自己也有滿足感。」

能夠在踏入社會之初找到感興趣且適合自己的事業,是機遇也是幸運。但身為教師的她自然不希望學生的前途要仰賴運氣,這也使梁美智深信愈早讓學生體驗實踐,將愈早幫助學生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向。「我在IVE時積極聯絡業界,讓學生得到實習機會,也讓業界藉此了解這批準社會新鮮人,是雙贏的做法。」如今本地中學引入職場實習或職場導師已相當普遍,梁美智認為,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,也是教育因應潮流而產生的變化。

教育論壇探詩人才培育

上月底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的第三屆「教育的未來」香港及大灣區論壇,由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主辦,作為和平中心聯合創辦人的梁美智,個人對於未來教育的看法,也正與中心早前委託獨立研究公司進行的調查結果所脗合。這項於2022年9月至10月進行的調查,對象包括教育人員、大學生、家長和企業代表,參與者超過1,200人。報告中六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香港應培育更多有自我管理、解難、創意和思辨能力的人才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梁美智指:「因為知識在這個年代已是隨手可得,上網一找,任何內容都能立即知道。而且知識是無限的,比起背誦默記,更重要的是各種技能的掌握、同理心以及成長型思維。」

今年論壇的主題為「培育人才,拓展可持續未來」,而「教育的未來」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倡議,旨在重新構想知識和學習如何塑造人類和地球的未來。和平中心召集不同持份者,在論壇上討論教育的各種可能性,促進關於未來教育的討論,並通過持份者的集體智慧,令所有人參與其中,集思廣益,共建更美好的未來。

記者:王嵐